|
歷年博碩士學位論文獎助金獲獎人名單與論文名稱
2014年
| 台灣皮影戲商業劇場及其演出劇本研究 |
張能傑 |
博論 |
| 中國作為工具:日治時期臺灣文人的世界知識與臺灣身分書寫 |
王韶君 |
博論 |
| 台灣同安腔个淵源流變-用民間說唱、曲盤音聲等文獻佮實際語言資料為中心 |
杜仲奇 |
博論 |
| 音樂、社群與變遷:以笨港地區之音樂子弟團為核心(1700~今) |
李孟勳 |
博論 |
| 節慶音景─以嘉義市國際管樂節踩街活動為例 |
王韻智 |
碩論 |
| 跨語作家在變動時代中的文學夢─陳火泉研究 |
陳采琪 |
碩論 |
|
政黨輪替與文化霸權爭奪:以「搶救國文教育聯盟」與高中國文教育爭議為例(2000-2014) |
許靜文 |
碩論 |
| 少國民之母─賢妻良母的養成與殖民地臺灣 |
卓姿均 |
碩論 |
| 中華民族論國族敘事架構下「中國」的歷史、族群研究(1949-1979) |
蘇維新 |
碩論 |
| 「曖昧與掙扎中的自我」:原漢雙族裔的族群認同之路 |
蔣朱美姬 |
碩論 |
| 混血兒與無意識:美軍在台灣的冷戰身影 |
陳中勳 |
碩論 |
| 網絡崩世代居住空間的重構-以玖樓共生公寓為例 |
潘信榮 |
碩論 |
| 國家與社會關係的司法中介:公有地上非正式住區拆遷的治理機制轉型與抵抗性回應 |
楊宜靜 |
碩論 |
| 八巷的故事-反服貿佔領運動行動中配角的組織與動員 |
陳映攸 |
碩論 |
2013年
| 臺灣戰後雜文發展的脈絡:以自由主義思潮為探討主軸 |
葉衽榤 |
博論 |
| 「民族」之外:1920年代初期臺、日人之競合關係及其政治思想 |
蔡蕙頻 |
博論 |
| 近代通訊下殖民地台灣之統治及社會-以電報、電話為中心 |
曾立維 |
博論 |
| 在日落之際:日治到光復初期台灣舞蹈藝術拓荒者的境遇與突破 |
徐瑋瑩 |
博論 |
| 帝國治理與地域社會:以清代彰化縣的訴訟糾紛為例(1723-1788) |
李朝凱 |
博論 |
| 北港閭山堂刻佛店與神童團發展脈絡 |
吳郁欣 |
碩論 |
| 書寫發聲與運動實踐--解嚴前後《南方》的邊緣戰鬥與文化批判 |
王信允 |
碩論 |
| 學術三民主義及其制度化--一個文化批判的探討 |
陳幼唐 |
碩論 |
| 清代臺灣賭博與社會 |
蘇文邦 |
碩論 |
2012年
|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研究員/世界衛生組織與台灣衛生體系的形塑(1950-1972) |
許峰源 |
博論 |
| 時空感錯位的文學史脈絡-論七O年代以降原住民族漢語文學及台灣文學之互動與辯證 |
蔡佩含 |
碩論 |
| 當代臺灣女性散文的旅外書寫 |
曾曉玲 |
碩論 |
| 大眾記憶與歷史重述:解嚴後台灣電影中的殖民經濟再現(1987-2011) |
陳碧秀 |
碩論 |
| 被消音的台灣意識:台語文學史論的建構與民族想像 |
鄭清鴻 |
碩論 |
| 台灣媽祖迷的幻想主題分析 |
鄭家和 |
碩論 |
| 《臺南士紳王開運社會活動與文學作品》 |
林建廷 |
碩論 |
| 台灣地方文學獎初探-以南瀛文學獎為主要觀察對象 |
葉姿吟 |
碩論 |
| 《台灣1970-1980年代政治犯救援的建佈與網路》 |
林冠瑜 |
碩論 |
| 1940-1960年代臺灣農業推廣體系的嬗遞與農業發展 |
曾獻緯 |
碩論 |
2011年
| 東部地方文學的再現-以客委會推展的語言、文化政策為觀察與批判之研究 |
黃靖嵐 |
博論 |
| 戰後初期台灣報人類型比較研究----吳濁流、李萬居、雷震、曾虛白 |
邱家宜 |
博論 |
| 近代台灣的動物園 |
鄭麗榕 |
博論 |
| 第三-現代-性:解嚴後跨性別小說的愛欲、流離與家國想像 |
曾秀萍 |
博論 |
| <一九八○年代台灣散文的話語研究> |
吳孟昌 |
博論 |
| 後殖民時期(1950-1970)台日混血歌曲的比較研究 |
陳舒環 |
碩論 |
| 台灣傳統佛教鼓山往生儀軌及其音樂研究 |
廖秋茹 |
碩論 |
| 增值鄉土的可能:八○年代鄉土喜劇小說研究 |
翁智琦 |
碩論 |
| 女性主義的拓荒之路-七○年代女專欄作家、小說家與婦女運動者的文學動員 |
陳正維 |
碩論 |
| 地圖與鏡子-論瓦歷斯.諾幹與夏曼.藍波安的離返路徑與精神圖像 |
吳思翰 |
碩論 |
| 海外台灣獨立運動-以美國為中心(1956-1970) |
陳昱齊 |
碩論 |
2010年
| 語言、體制、象徵暴力:前運動期台語文學kap華語文學關係研究 |
施俊州 |
博論 |
| 殖民地鐵道與台灣社會經濟發展-以民營鐵道為探討中心 |
陳家豪 |
博論 |
| 清代台灣文學中的疾病經驗與國族論述 |
郭侑欣 |
博論 |
| 臺灣當代長笛獨奏與二重奏作品探討 |
邱鈺珊 |
碩論 |
| 從郭芝苑的「臺灣」(Formosa)樂曲探討其民族主義 |
郭芝欣 |
碩論 |
| 傳統戲曲鑼鼓音樂在臺灣音樂創作中轉化與應用 |
林亮吟 |
碩論 |
| 最後一位北管軒派藝師-鄭夏苗的生命史與戲曲藝術 |
陳瀅仙 |
碩論 |
| 越南新移民女性的生命歷程與音樂記憶 |
陳俐卉 |
碩論 |
2009年
| 殖民地風景的現代性:1930年代台灣白話小說的文體風格研究 |
李敏忠 |
博論 |
| 「文藝大眾化」的三線糾葛:一九三○年代台灣左、右翼知識分子與新傳統主義者的文化思維及其角 |
趙勳達 |
博論 |
|
戰後台灣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研究 |
蘇瑞鏘 |
博論 |
| 政治腳本、主體協商:從臺灣反對運動女性自我敘述談主體形構 |
李淑君 |
博論 |
| 新聞自由在台灣(1945-1987) |
楊秀菁 |
博論 |
| 張邦彥音樂生命之探討 |
黃貞婷 |
碩論 |
| 台灣竹管樂器研究 ─ 以「品仔」、「鴨母達仔」、「洞簫」、「吹甲」為對象 |
黃殷鐘 |
碩論 |
| 外籍教師包克多對台灣音樂教育的貢獻 |
蔡玉蓉 |
碩論 |
| 賽夏族paSta’ay(矮靈祭)祭歌研究 |
根穆凡 |
碩論 |
| 民間說唱藝師──王玉川研究 |
陳家慧 |
碩論 |
| 《百家春》傳統與變遷之初探 |
張雅晶 |
碩論 |
| 跟我們的土地糴歌:林生祥的音樂文本與社會實踐 |
王欣瑜 |
碩論 |
2008年
| 戰爭時期台灣文學場域的形成與發展-以學藝欄為中心 |
陳淑容 |
博論 |
| 鄉土的尋索:台灣文學場域中的鄉土論述研究 |
林巾力 |
博論 |
| 台灣反攻大陸論述的形成與作用(1949-1962) |
林果顯 |
博論 |
| 台灣當代音樂家張炫文生命史研究 |
陳加南 |
碩論 |
| 台灣說唱藝人的風格初探-以呂柳仙的<周成過台灣>為例 |
胡慈芬 |
碩論 |
| 國人作曲家合唱作品研究-以柯芳隆,曾興魁與錢南章為例 |
林茵茵 |
碩論 |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