歌仔冊為台灣民間文學瑰寶,其傳唱流行於民間,反映最真切的常民生活面貌,可提供各領域本土研究豐富之研究素材。連老師專長為語意學、構詞學、方言學、歷史語言學等,對閩南戲文之語言研究亦頗有心得,本次演講便由語言學的角度,探討歌仔冊中較少為人注意的「虛詞」。
所謂「虛詞」(或功能詞、語法詞)包括代名詞、指示詞、情態詞、否定詞、疑問詞、結構助詞、連詞、前置詞、動相詞等,其詞彙意義雖較貧乏,但具有豐富的語法特性,值得學者進行結構性的探究。演講中,連老師鎖定其中的「代名詞系統」和「情態詞系統」進行討論;代名詞方面特別注重第三人稱代詞和「人」(lang5)的比較;情態詞部份,舉出「敢」(kam2、kann2、kan2)三種形式的多重功能與階層性,也指出「得」(tit4)的多重結構和「著」(tioh8)的多重功能加以討論。
連老師認為,民間歌仔冊為求通俗易懂,多半使用「同音假借」的方式來標記文字,更能反映詞語本身的語音特性,顯示漢字書寫未必完全反映字源,這點在虛詞的書寫上尤其明顯。也因此分析時需特別注意「同音性」(碰巧同音實則無關)與「多義性」(語意多重而相關)之別。
連老師的演講結合歌仔冊語料及語言學論點,將歌仔冊研究帶入細緻而深入的語法分析層次。活動尾聲,包括本所學生及校內相關教師皆把握時間向連老師請益;姚老師則勉勵大家,歌仔冊內容包羅萬象,研究也可以是多面向的,連金發教授由虛詞的角度切入是很好的啟發。

|